科克(Cork)位于爱尔兰西南部,是仅次于首都都柏林的该国第二大城,市区人口12万+,大科克都市圈人口超过38万。整座城市沿利河而建,因为利河在城市西部分为两个支流,故而也就生出三条主街,而这便是市中心的全部了,商场、餐厅、酒吧等等都集中在这里,脚程快的人差不多2个小时便能将其逛上一圈,还包括坐下来喝一杯爱尔兰咖啡的时间……
这样的描述自然是寡淡而无趣的,至少一定不会被科克人接受。因为,在科克人的心中都柏林算什么?科克才是“真正的爱尔兰首都”。他们自称“反叛派”,以自由不羁为灵魂标配!
科克的建城史开始于公元7世纪初,最初这里是一个围绕圣劳巴修道院建立的居民点;1029年北欧人占领后在利河岸边建立起了贸易中心;等到12世纪,英国军队开进爱尔兰成了他们的新老板,1769年英国人开始大兴土木建设大型贸易市场,城市规模也随着经济、商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并逐步发展成为南部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
对于海洋文明来说,每一个优良港口都是必争之地,何况科克港还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天然港口(科克人自认为是第一)。天生丽质并不是绝对的好事,它取决于自身的实力:你若强,它便是利器;你若弱,它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灾难。对科克来说,拥有良港的下场就是:被英国殖民。
等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几乎所有前往美国的远洋客轮都要在科克抛锚暂留,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船便是——泰坦尼克号。
真实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中有很多伟大的人性光辉闪现,比如美国管道大亨本杰明·古根海姆死前给太太留下纸条:“这条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为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留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生,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又比如,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斯特劳斯夫人坚决放弃可以上救生艇逃生的机会,和丈夫拥抱着、躺着等待邮轮沉没和死神降临。
但,也并非只有温情。实际上,它还有非常简单粗暴的另一面:一出欲望被资本无限放大后的悲剧。
1850年至1900年间,主导跨大西洋客运产业的是三家英国航运公司——冠达航运、英曼航运和白星航运。其中英曼航运动力技术最强、冠达航运专注于安全性,而泰坦尼克号的母公司白星航运则致力于豪华设施。
在那个年代,来自两方面的市场合力刺激着各大航运公司:希望搭船前往美国淘金的移民越来越多、在镀金时代已经富裕起来的旅客更加追求速度和奢华的设施。为了打破英国公司对这条航路的垄断,分食这块诱人的大蛋糕,美国人坐不住了。
美国国际航运公司董事长克莱门特·格里斯科姆与美国银行业大亨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谈判并达成协议后,开始了逐步收购英国航运公司的旅程:
1893年,英曼航运成为美资企业;
1901年,白星航运也被收入麾下,成就了当时最大的一宗收购案。
在此基础上,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于1902年10月1日成立了试图垄断航运业的商业信托公司——国际商业海洋公司。经过数年运作和连续的合并,这家美国航运控股公司最终实现了在5条跨大西洋航线上营运136艘船的超大规模。
美国人的行为让老牌海上霸主英国很生气:作为美国的爸爸,怎么能将我们国家最好的两家航运公司都卖掉了呢?而且这明显影响大英帝国在大西洋上的霸权嘛!不能忍!
于是原本只是公司之间的竞争,忽然就上升到了民族自豪感的层面,而剩下还没卖的本土企业冠达航运就迎来了超级大利好:1903年6月,英国政府给它260万英镑(泰坦尼克号的造价约为150万英镑)贷款,协议规定20年后以2.75%的优惠利率偿还,外加每年7.5万英镑的营运补助及价值6.8万英镑的运送邮件合同。
资金扶持加政策鼓励之下,冠达航运很快就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1907年推出了两艘大型远洋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利塔尼亚号——它们是当时航速最快的客轮。
为了抗衡冠达航运,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与白星航运董事长布鲁斯·伊斯梅最终决定建造3艘全新的大型远洋客轮来超越竞争对手。
相对于速度和安全性,布鲁斯·伊斯梅喜欢的是:
更大、更豪华。
布鲁斯·伊斯梅也是泰坦尼克号头等舱乘客之一。沉船事故发生后,他违背了“妇女儿童优先”的救援原则,自己率先跳上救生艇逃生。此举曝光后,他遭到公众炮轰,在1937年去世前一直被舆论唾弃。
(上图为泰坦尼克“生产厂家”——贝尔法斯特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
然后就有了当时的顶级奢华邮轮代表泰坦尼克号。在其服役期间是全世界最大的海上船舶,由贝尔法斯特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建造,号称“永不沉没的梦幻之船”。其头等舱的设计标准是“追求舒适和奢华的最高水准”,配备了健身房、游泳池、接待室、高档餐厅和豪华客舱,这些在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但是试想一下那可是100多年前……
造价?前面说过,泰坦尼克的最终造价是150万英镑。而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甲方给出的预算是:没有预算,不设上限!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终于建成下水,这也是这艘海上巨无霸唯一的一次载客出航,最终目的地为纽约。船上部分乘客为当时世界上的顶尖富豪,除了上面提到的梅西百货创始人、美国管道大亨外,还包括了瑞吉酒店创始人等大富豪。
爱尔兰科克市的科夫港是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个停泊港口,它驶离科克后,于4月15号撞冰山沉没,最终造成2224名船上人员中1514人罹难的惨剧。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起近代航海史上非战争引起的最惨重的海运事故呢?
1、技术原因。虽然白星航运授权造船厂无上限的造船经费,船厂也组建了顶配团队,但是基于当时的客观技术限制,他们使用的轧制钢板在上世纪90年代时被一些材料科学家证实“在寒冷环境下特别易碎。这种脆性加剧了冲击损伤并加快了船只的下沉速度”。
2、作为甲方的布鲁斯·伊斯梅在最后关头,以个人名义提出要求:为抵挡恶劣天气、给头等乘客提供额外的庇护,对船进行改装。其结果是头等舱更加豪华的同时,船也被增重1020吨。同时,因为这一改装,泰坦尼克最终完工时间被顺延。所以有人说:如果能早一点投入运营,泰坦尼克很可能躲过与冰山碰撞的致命危机。
3、未匹配足够数量的救生艇。已退休的首席造船工程师、时任造船厂总经理亚历山大·卡莱尔负责装潢、设备和内部设计统筹。他根据泰坦尼克号的载客量设计了可以多携带两倍救生艇的新式吊艇架。可惜,他的提案遭到否决,愤怒的设计师在新船完工前退出项目。
4、假如没有资本的驱动、没有对市场的疯狂争抢、没有对奢华的无止境追求,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泰坦尼克的处女航,不应该成为它的不归之旅呢?
可惜,假设永远只能是假设,无法改变既定的悲剧。
如今,我们除了通过电影感受这艘一经面世便永远消失的泰坦尼克号,也只能是去科克市科夫港的泰坦尼克博物馆一睹按照1:1比例复原的豪华客舱,以及那个早已被风吹雨打毁的破败不堪的老码头了。
科夫位于科克东南部,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港口小镇,所有的生活都沿着海岸线一字铺陈开去,面海的房子被刷成饱和度很高的鲜艳色系,相邻两栋绝不重复,门窗装饰大量吊盆鲜花,便是在深秋亦开得生机勃勃。
泰坦尼克博物馆便处在最中心的位置,是每一个造访的客人都无法错过的所在。
博物馆的门票被设计成船票,上面写着乘客的姓名和年龄,对应当时在科夫登船的真实乘客,在游览的最后可以对照幸存者名单,去看一看他们是否为幸运儿。
讲解员英语口音很漂亮,清晰爽脆,一点不带爱尔兰口音。游览过程中,她会详细告诉观众关于泰坦尼克相关的故事和信息。
上图为泰坦尼克号上的三等舱,也就是电影里头穷小子杰克睡觉的地方。
如果有机会去到科夫旅行,除了泰坦尼克博物馆,不妨也去造访一下这座庞大到与小镇完全不匹配的大教堂。
坐在教堂里面回想泰坦尼克的前尘往事,会更深刻地明白:
何为真正的人性之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