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爱尔兰中央统计局(CSO)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爱尔兰国家债务总额为2,182亿欧元。
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全国每一个人——无论是新生儿、职场人,还是退休长者——理论上都背上了40,550欧元的债务“包袱”。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心慌?但请别急着捂住钱包,因为这笔债虽然“看起来”大,实际上在国家经济规模里,它正悄悄“缩水”。
过去一年里,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43.3%降至40.9%。这表示爱尔兰的经济蛋糕变大了,债务这块“黑巧克力”虽然没少多少,但也不再那么“浓烈”了。
不过,财政部和预算监督机构爱尔兰财政咨询委员会(Ifac)早就提醒过大家:用GDP来衡量债务,像是拿美颜相机看银行存款——好看不等于真实。
为什么?因为爱尔兰的GDP经常被跨国巨头“撑大”,实际上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财政健康状况。
所以,尽管外人眼里爱尔兰像个“低债务模范生”,Ifac却泼了盆冷水:别被数字骗了,真正的压力还在。
不过,这个故事还有“反转”——爱尔兰政府去年居然跑出了一个232亿欧元的财政盈余!这是啥概念?就是国家一整年“进账”比“花销”多出了近2,000亿人民币,涨幅高达193%。
怎么做到的?主要靠两个“功臣”:第一,一场关于苹果公司税务的大官司打赢了,欧盟法院的一纸判决让爱尔兰“意外进账”140亿欧元;第二,是税收本身也涨得厉害,整个政府总收入同比增长了20%,达到1,483亿欧元。
当然,钱多了也得花得出去。爱尔兰政府支出去年也增加了92亿欧元,涨幅8%。这笔钱主要投在了三件事上:给员工发工资、发社会福利、搞基础建设。
最后,不管是盈余还是债务,这些数字背后,其实都关系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比如人们纳的税、享受的福利、未来能否继续“撒币式”投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