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都柏林,中餐早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街角的中餐外卖,还是颇具规模的中餐厅,中华美食似乎已然“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体系。
然而,翻开历史的扉页,我们会发现这段旅程其实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一群初来乍到的华人,用热锅热炒、糖醋和咖喱,在异国他乡开辟出了一片属于中国胃的小天地。
1957:第一家中餐厅诞生
1957年1月,东亚餐厅在Lower Leeson街71号开门营业,成为都柏林历史上第一家中餐厅。当时的媒体记者Patrick Campbell回忆道:“走进Leeson街一栋老房子,从门厅望去,看不出餐厅在哪,结果误打误撞推开门——竟直面厨房。”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家常感”,让这家新开的餐厅逐渐俘获了都柏林人的胃和心。
另一位早期中餐拓荒者是Chan先生,上世纪50年代末,他在O’Connell街创办了Luna餐厅。据他的孙子回忆:“那时中餐被视为异国珍宝,糖醋排骨、咖喱鸡风靡一时,经常门口排长队。”
令人惊喜的是,Luna餐厅的原址至今仍在营业,如今它名为“天府家宴”(Fujiyama),由一个川菜世家接手,经营着都柏林最正宗的川味餐厅,延续着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中餐传奇。
时间来到1961年,Tony Choy在Wicklow街12a号开设了The Universal餐厅,不仅带来更多传统正宗中餐,还推出了“多道中式晚宴”,吸引了不少美食爱好者。《爱尔兰时报》更是在1964年将其誉为全市最佳中餐厅。
尽管后来更名为国际大酒楼,并在2012年关闭,但在上世纪60年代初,它无疑代表了中餐在爱尔兰的品质跃升。
继国际大酒楼后的2013年,“嘉盛”接手重新开业,凭借坚持使用本地新鲜食材与传统港式手艺,迅速赢得食客口碑,多次被评为“爱尔兰最佳点心餐厅”,至今依然稳健运营。
不仅如此,嘉盛还不断扩展其品牌版图,收购了位于都柏林15区的知名中餐厅“茗阁”,并升级为全新品牌“嘉盛楼”,成为都柏林南区港式美食的新地标,为这座城市注入更浓郁的中式烟火气。
然而,并非所有餐厅都能顺利生存。Pagoda(1961年开业)因卫生问题在1962年被迫出售。上海饭店也因法律纠纷仅维持一年半左右。
尽管遭遇起伏,中餐并没有退出都柏林人的生活。此后,越来越多的中餐厅和外卖店开始涌现,逐渐构建出今天我们熟悉的中餐版图。
从1957年的“厨房探险”到今天街角熟悉的外卖纸盒,这段历史的每一页,都是一代又一代华人创业者用心血和酱油写就的故事。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都柏林吃的中餐是哪一家吗?还在开吗?快来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