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6月17日起,在爱尔兰,只要你没有在生前明确表示拒绝,法律就会默认你——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
这不是什么科幻设定,而是一项由爱尔兰卫生部长Jennifer Carroll MacNeill昨天刚宣布并即将实施的真实政策。
她启动的是《2024年人体组织法案》的第二部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变革,就是正式引入“默认同意制”——也被称为“软性选择退出制”。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原本器官捐献需要亲属点头,现在,法律会直接把你的沉默当成“我同意”——除非你生前明确说过“我不同意”。
当然,爱尔兰政府并不是想“偷偷摸摸”地拿走谁的器官。卫生部长强调,家属的意见仍然会被充分尊重。
在每一次器官捐献程序中,医护人员依旧会与家属沟通,确认死者的生前意愿。只是这一次,法律的立场从“默认不捐”改成了“默认愿捐”。
这听起来或许有点严肃,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更人性化的选择机制。对那些本来就愿意捐献、却没来得及登记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保障;而对明确不愿意捐的人,也依然保留了“拒绝”的权利。
这项政策背后的推动力,是现实中那份沉甸甸的数据:目前爱尔兰有超过600人还在苦等移植器官。这不仅是数字,是600多个正在与时间赛跑的生命。
而为了进一步扩大“生命的接力棒”,该法案还为活体捐献(包括器官、组织与细胞)提供了法律框架,并引入了无指向性活体捐献的法律依据。
意思就是,你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将器官捐给整个移植系统而非特定个人,医疗团队将根据临床需要,分配给最需要它的病人。
这场变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同时尽可能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权。
所以,如果你有意愿说“不”,请记得提前声明;如果你愿意在离开之后继续帮助他人,这一次,不需要你大声说出来,系统已经默默记下了你的善意。